姜良铎:治病救人是天职更是信念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28

本报记者 陈斐然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的姜良铎,是呼吸热病及传染病学方面的专家,总是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在2003年SARS肆虐的日子里,姜良铎以大局为重,不惧疫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视病房为战场,视疫情为命令,亲临一线,在最困难、病人最需要的时候,敢于站出来。他以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对SARS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情演变等进行深入分析,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中医预防的治则和用药,制订了防治SARS的中医预案,在预防SARS的全民防线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为东方医院赴长辛店非典医疗队制订了中医药方案。

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暴发,大批患儿经受病痛的折磨。姜良铎为患儿制订了中医治疗方案,促进康复,解除病痛,并多次参加各部门组织的手足口病研讨会,积极讨论制订预防及治疗方案,指导一线医生进行中医治疗。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全球肆虐,姜良铎积极投身于甲流的预防及治疗,亲临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并飞赴福建省中医院参加危重甲流病例的会诊及抢救工作,多次参加甲流讨论会,提出预防甲流的中药预防处方。他参与研制的抗甲流的有效中药“金花清感方”,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优势,推进了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领域的发展。

忍受病痛,坚持临床第一线

姜良铎虽已过花甲之年,仍坚持门诊和病房的医疗工作,每周两天半安排门诊,每月平均接诊500个以上的患者,患者群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包括外伤后昏迷的刘海若、台湾的“珊瑚儿”等危重病、疑难病患者,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均一视同仁,察舌诊脉,一丝不苟。

日常的工作紧张而繁重,患有高血压的他,常常因门诊病人众多,环境嘈杂而头晕,长时间坐诊,也令他腰痛难忍。但在诊室中他仍面带笑容,时刻不忘为病人宽心解忧,病人总说:“见到姜教授,我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每当患者风尘仆仆赶来加号时,他总是不忍拒绝,加号一加再加,门诊经常延长到晚上七八点,学生不忍,时常劝姜老师多保重身体。可他总说,与病人的痛苦和无助相比,我这点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姜良铎就是这样永远也停不下来,一直保持着对事业炽热的追求!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教书育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姜良铎作为一名高年资教师,至今仍坚持给学生们授课,无门第偏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实践中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他常说一个医生所能看的病人数是有限的,只有争取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才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他强调案例教学,要求研究生们每周至少在门诊侍诊抄方两次,其间或询问病史、察色按脉,或积极思索、立法处方,总之要经常在临床实践中接触病人,才能实实在在地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如果遇到典型病例,他还会指出其要点并要求学生事后进行总结。他诲人不倦,总是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倾心倾力的精神来影响、教育学生。

他在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始终如一,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对学术不断探索。姜良铎早年师从陕西名医张学文和郭谦享教授,1983年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并获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学位。自1968年行医40余年来,在发热性疾病、肝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突出,素以解决疑难病症著称并擅长制订医疗决策和健康计划。姜良铎在其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建立“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在此基础上发明“排毒养颜胶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是近几十年来在中医领域中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创新观点较多的医家之一。他常说,在目前的条件下,能想什么办法就想什么办法,只有解决病人的痛苦,才是医生最应该做的事情。

用他的话说,治病救人,既是天职,更是信念。